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简介 > 正文
学科简介

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学教研室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0-11-03 点击量:

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学教研室成立于2004年,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药学博士后流动站,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为陕西省手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军特药手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单位。

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学教研室是一个以院士领衔、集中了药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人才的教学及科研单位,围绕新药研发开展药物设计、药物合成、活性评价及成药性研究等工作,在手性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合成及纳米医药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近年来,教研室进一步聚焦为军服务,以军队卫勤实际需求为牵引,针对核化生武器损伤防治关键技术、战创伤急救药物以及航空航天等特殊环境下的药材保障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形成了教研室的为军服务特色。

一、学术队伍

教研室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张生勇院士),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10名,助教2名,高、中、初级实验师各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9名,全国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军优秀教师1名,药物发展奖获得者 1 名,军队育才金奖获得者1名、银奖获得者2名,原总后勤部科技新星 1 名,国家香江学者计划获得者2 名,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获得者1名,陕西省特支计划资助获得者1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各 1 名,目前已形成一支由院士领衔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二、教学工作

教研室承担永利yl8886官方网站药学、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本科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卫生化学》、《药学与中药学概论》以及研究生《色谱分析》、《波谱分析》、《执业药师通识课》等1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现有学校双十佳精品课教员1名,精品课教员3名,有2名青年教员在国家级教学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及二等奖。主编及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7部,其中主编的《有机化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2019年)。获得中华医学会教学课题2项,陕西省教改课题3项,发表教学论文70余篇。《药物化学》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药物化学学科群教学团队2014年陕西本科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将药物化学学科群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药学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建立新的理论及实践教育体系,为军地两用高素质药学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科研工作

获得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后勤科研重大项目及省级科研项目6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授权32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编写专著、译著7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90余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在手性技术工程化应用方面成绩显著,在我国率先将手性催化技术用于工业生产右旋苯丙氨酸和左旋苯丙氨酸、抗癌药多烯紫杉醇和卡巴他赛,完成了手性除草剂金都尔绿色合成的工程化研究,并实现了吨级生产。

主要研究方向

1. 手性技术与手性药物的绿色合成

开展新型手性催化剂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手性药物绿色合成及手性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研究。

2. 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研究

针对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开展药物设计、靶标对接模拟、优势结构筛选、药物合成及工艺中试放大、质量控制及生物活性评价、成药性研究等工作。

3. 纳米药物及纳米诊疗一体化研究

开展重大疾病纳米药物、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诊断试剂研究。构建多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纳米诊疗一体化体系及诊疗相关性表征系统。

4. 军用特需药品及装备研究

针对核化生武器损伤防治关键技术、战创伤急救药物以及航空航天等特殊环境下的药材及装备保障开展系列研究工作。

四、工作条件

教研室现有办公及科研总面积约2200m2,拥有设施完善的药物设计、药物合成、中试放大、分析测试、动物、细胞培养、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超导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旋光仪、手套箱、红外分光光度计、粒度分析仪等科研设备近600件套,价值1000余万元。可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并可为校内外新药研究及活性化合物合成提供相关服务。

关闭